(資料圖片)
科技公司估值下滑疊加近期硅谷銀行爆雷引發的連鎖反應,大批風投公司募資出現困難,使得行業內存在的“僵尸基金”現象愈發突出。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中國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3.11萬只,存續規模11.09萬億元。澳銀資本董事長熊鋼告訴記者,“中國的VC/PE實際退出的只有4萬億元的規模,這還是20年來累計下來的退出規模數據。”也即是說,按此退出速度估算,至少數萬億私募股權基金實際上已淪為“僵尸基金”。
初創企業估值下滑
中小VC艱難求生
“我之前投了一個創新醫藥領域的公司,大概2000萬元,我們想要退出,但有點難度。現在市場整體都不行,他們也很難繼續融資。”熊鋼在匆匆結束上一輪會議后向記者表示。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生物醫藥投資賽道開始出現嚴重分化,不論是A股還是港股,生物醫藥企業IPO破發成為常態。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一共有22家醫療保健公司在港股上市,首日漲幅在3%以內的有11家,首日破發的有6家。一般而言,漲幅若低于3%,投資人算上打新及交易手續費后,實際收益將為虧損。二級市場正對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用腳投票”,這與2021年之前的情況截然不同。
不止生物醫藥公司,全球市場對科創企業的估值都在下調。Wind數據顯示,自2022年1月以來至今年3月22日,恒生科技指數累計跌幅達到29.3%,領跌全球指數,納指累計跌幅24.19%。
二級市場的寒意一路蔓延至一級市場,并蔓延至更早期階段。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中國最大的未上市科技獨角獸字節跳動在最新一輪股權融資中,估值下調至2200億美元,字節跳動在2021年7月估值曾達5000億美元,相比峰值下跌56%。
從海外市場來看,情況同樣不樂觀。以曾經在全球風投圈所向披靡的老虎全球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為例,PitchBook數據顯示,2022年老虎全球基金將其旗下所有VC基金的非上市企業估值減計33%,損失高達2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1500億元),包括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及支付巨頭Stripe和生鮮電商Instacart等,其中約90億美元的減值發生在去年下半年。而美國科技股震蕩之下,創業公司高估值泡沫也逐步破滅,老牌風投機構如KKR、黑石、高盛等也遭遇著不同程度的挫折。
寒潮仍在繼續,大批風投公司的募資也出現困難。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2341只,較上月減少553只,環比下降19.11%;私募股權投資基金163只,新備案規模117.53億元,環比下降58.5%;創業投資基金300只,新備案規模92.85億元,環比下降30.44%。
熊鋼向記者表示,“很多風險投資機構早期的打法就是通過IPO退出,即使在Pre-IPO上市一年前進去,都會有很高的溢價,日子過得很舒服。但現在即使上市了也很可能破發,二級市場的收益大幅下滑導致原來通過一兩個IPO退出來覆蓋100%的基金收益的模式走不通了,就只能靠一級市場并購。簡單理解,就是前端機構找后端機構接盤,但是后端機構受到二級市場的估值下調壓制,會非常審慎。同業之間的融資接力賽就無法繼續,風投機構的退出渠道不暢,企業也融不到資金。”
Preqin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風投募資在一季度觸達峰值后步步下跌,到第四季度僅募集200億美元,是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LP智庫創始人國立波在接受采訪時指出,2022年美國創投行業尤其是去年下半年退出和投資均有較大下滑,整個行業經歷了大起大落,從泡沫化盛夏迅速進入寒冬,不論是GP還是LP對手頭的流動性都特別珍惜。硅谷銀行事件更是讓創投行業雪上加霜。
“僵尸基金”進退兩難
最近,海外VC機構的掌門人不約而同發出感慨,由于利率飆升,經濟衰退和創業公司估值大幅下滑,導致很難募資,大量“僵尸基金”出現。
投資了逾3300家初創企業的美國超級加速器Techstars的首席執行官Maelle Gavet在2月公開表示,“我們預計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僵尸風險投資公司,這些仍然存在的風投公司可以繼續管理他們現有基金但已無法為下一個基金募集資金,在未來幾年,這一數字將高達50%。”這意味著,有超過一半的基金或將淪為“僵尸基金”。
“疫情前一兩年成立的中小VC基金,現在大部分手里的子彈基本所剩無幾。” 一家總部位于長三角的母基金負責人透露,“這些小基金有一部分是從大機構出來自己單干的,還有一些是在特定時期抓住了行業發展紅利迅速積累財富而進軍一級市場的,它們多數正處于第一期基金投資基本接近尾聲、第二期基金進入募集關鍵期,很多項目還沒有退出或得到階段性發展,投資能力還未得到驗證,寒冬就來了。”
因為承諾母校捐款1100萬元而沒有兌現的鏡湖資本創始合伙人吳幽的現狀更具代表性,他所在的鏡湖資本堪稱國內“僵尸基金”的典型,該機構在2020年對外稱管理人民幣47.5億元,2.8億美元(合計折合人民幣近70億元)。“疫情三年,鏡湖基金的關鍵出資人也遇到了很多壓力和困難。新一期基金的發起,也因為潛在出資人對疫情和市場大環境的顧慮幾乎停止,鏡湖資本業務艱難維系,我個人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難。”吳幽說。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份,中國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3.11萬只,存續規模11.09萬億元。而今年以來完成注銷的私募股權、創投基金達1154家。熊鋼告訴記者,“不少中小規模的投資機構已經無法為下一只基金募集資金,中國的VC/PE實際退出的只有4萬億元的規模,這還是20年來累計下來的退出規模數據。”
換而言之,中國的VC/PE近20年來投資累計退出率是36%。以此速度估算,數萬億元規模的基金實質上已淪為“僵尸基金”,很難通過正常渠道退出。
綜合來看,“僵尸基金”基本符合以下特征:1、基金賬面虧損,無法為LP帶來回報,退出希望渺茫;2、基金無法進行大筆投資,也無法募集到新基金;3、GP管理團隊流失嚴重,有的甚至只剩下一兩人苦熬支撐。
簡言之,“僵尸基金”多是無回報、無新資金、無新投資,幾乎是“休眠式”停擺。
一位北京地區的美元機構投資人表示,出現“僵尸基金”的原因和經濟周期發展有關,過去一個經濟周期海內外的LP手上都有大量可配置資產,除了給一些知名度較高、頭部的機構做配置,也會把資金分散給一些小基金,因為這類型機構在發現一些水下項目上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或者在某一細分投資領域形成超早期發現投資、后續引入大資本、轉讓或者上市退出的閉環,即業內所謂的垂直聚焦的“小而美”基金運作模式,從回報率來看,DPI、IRR都比較高,會受到LP的青睞。大環境好的時候不論基金大小,可雨露均沾。而在當下國內外經濟、地緣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出錢的人一旦收緊,中小基金的流動性自然會受到影響,抗風險能力變差。
對于大量VC/PE機構“僵尸”化的現狀,博信基金總經理陳可直言不諱,“這些僵尸機構是2014年以來一級市場快速發展的產物,它們從前本不該得到融資。”在他看來,不管是人才儲備、投資能力,這些機構根本稱不上合格,而寒冬只是讓他們露出了真實的模樣。
熊鋼同樣預期,行業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僵尸基金”——大多數機構僵而不死是因為必須管理現有基金,但實際上已經募不到錢了。“目前很多基金投資項目處于尚未退出又無人接盤的狀態,這塊遮羞布很快被扒下,讓人感覺很窩囊,要么就清盤宣告全部虧損,死得悲壯一點,他們占用了多少社會資源。”
中小VC如何應變?
2022年國內一級市場內部的募資兩極化趨勢仍然明顯,資金繼續流向頭部機構,中小基金拿錢變得更難,一九效應明顯。
清科研究中心通過分析近五年股權投資市場數據發現,募資規模不足1億元的小規模基金數量占比自2018年起有所上升但總規模卻始終不及10%。就2022年來看,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披露募資金額為21582.55億元,同比下滑2.3%;單只基金平均募資規模為3.06億元,延續下滑趨勢。
有起步階段的CVC機構坦言,針對當下環境在去年調整了基金策略,從去年開始每年都進行1億-2億規模的基金募集,并且在當年就基本投完,如果LP對上一年度的項目較為滿意,新一年的募資也能有一定基礎,適當補充增量資金即可,倒逼自身在投資時更專業,要能對產業看得準。
卓源資本創始人袁宏偉也告訴記者,目前的投資策略就是邊募邊投,不一味地追求一下募集5億、10億的大基金,有了大幾千萬的資金進來看到好項目就先投出去,在更早期去發現初創的技術團隊。“今年市場環境仍然不是很好,國內的很多地區對創投的支持政策小基金很難達標,我們在蘇州也計劃落地一只新基金,在市場化和專業化的地區,對投早期的VC基金更有幫助。”她說。
國立波認為,國內整個創投與私募股權行業存量優化節奏在加速,門檻也越來越高,存量出清成為未來一段時期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目前在中基協登記的管理人有13000家機構,今年有可能會下降到10000家以下,大量僵尸機構既募不到新一期基金,也無法新投資項目,一些機構或轉型為FA的角色。
《電鰻快報》
生意社(100ppi com)數據監測顯示,2023年3月23日,滬膠持續微幅波動,幅度在50元 噸以內,國內市場現貨膠價格基本平穩。上海瑞洵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2023年3月23日,河南寶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聚合氯化鋁價格平穩:液體(工業級,含量≥10%)報價380元 噸,固體(工業級,含量≥22%)報價1100元 噸,
2023年3月23日,河南地區聚合氯化鋁主流行情平穩:液體、工業級:含量10%報價380元 噸左右。固體、工業級:含量22%報價900-1250元 噸,含量24
3月23日,鄭棉主力2305合約開盤價14040元 噸,結算價13990元 噸。最高報14055元 噸,最低報13930元 噸,收盤價13965元 噸,較上一日
【“我讓你有本事來沒本事回去”!又有游客不購物遭導游辱罵張家界官方通報】前幾天三亞導游因為游客未購物而在車上怒罵游客的事件,在輿論的
瑞安房地產3月23日晚間在港交所公告,集團于2022年錄得凈利潤人民幣14 75億元,股東應占溢利為人民幣9 06億元;收入減少11%至人民幣155 65億元
英力特3月23日在交易所互動平臺中披露,截至3月20日公司股東戶數為33168戶,較上期(3月10日)減少1718戶,環比降幅為4 92%。這已是該公司股東戶
宏景科技3月22日發布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公司于2023年3月22日接受2家機構調研,機構類型為基金公司。投資者關系活動主要內容介紹:一、公司
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李鑫鑫,伍兆豐近期對勁仔食品進行研究并發布了研究報告《勁仔食品:大包裝戰略持續推進,新品鵪鶉蛋發展勢頭良好》,本
美聯儲無懼金融風險繼續加息,亞太股市“淡定”反彈
分級B下折是什么意思?分級B下折是指通過下折分級B的份額,以擴大分級B的單位凈值,以保障分級A的本金安全。分級基金一般會設置一個閾值,待
3月21日,山東省副省長王桂英就醫藥產業鏈發展情況到新華醫療調研。王桂英參觀了新華醫療新舊動能轉換主題展廳和制藥裝備生產車間,詳細了解了
私募基金注冊條件有哪些?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自行募集并管理或者受其他機構委托管理的產品中,投資于公開發行的
兒童意外險怎么賠付與報銷?1 首先在發生意外事故需要申請保險理賠的時候應該在第一時間撥打保險公司電話進行報案處理;2 然后投保人保留好
理財的步驟都有哪些?1 收支匹配想做好理財,你就需要做到收支分配,理財的基礎是儲蓄,沒有儲蓄就談不上理財,首先你就要節省支出,增加
余額寶萬元收益到底有多少?一般來說,在0 5元左右。余額寶的收益計算公式為:當日收益=(已確認金額 10000)*當日萬份收益。簡單來講,用戶存入
恒指期貨究竟是什么?恒指期貨是指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數期貨合約。恒生指數期權合約的最后結算價由結算公司決定的,并采用在到期日由恒
a股b股有什么區別?a股和b股有以下區別:二者本質不同:A股是國內個人和企業可以投資和交易的股票;B股可以是境內個人或者擁有外匯現金或現金
定期存款未到期能取出來嗎?可以。定期存款沒到期就取出有兩種解決辦法,其一是直接將定期存款轉為活期存款,這樣一來所有的存款金額都是需
保靖黃金茶、永順農家臘肉、十八洞葛粉、鳳凰紅心獼猴桃、顆砂稻魚生態米……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湘西的特產正在被全國的消費者認識、購買
壽險分為哪幾種類型?壽險有以下這些種類:定期人壽保險:定期人壽保險是只保障一段時間的壽險,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限內生存,保險公司將
如何做基金定投?選擇好一個好的平臺來開啟我們的定投計劃;選擇一個好基金作為定投的標的;確定好定投的周期;確定好定投的金額;確定定投多長
新股申購的條件是什么?條件:在申購日前20個交易日的日均股票市值必須達到1萬元以上;賬戶內有一定的資金。滬市新股申購條件:申購前20個交
次新股買入技巧有什么?次新股買入技巧:1、明白次新股的類型和個股要購買次新股,就要知道次新股的具體個股,大家平時都會接受到新股的發行
中國商務新聞網是商務部國際商報社主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批準的國家一類新聞網站,是全國商務系統網絡宣傳和信息服務的重要窗口,是我國
如何抓好今冬明春市場監管領域安全生
12月16日,達州市達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下發《市場監管領域今冬明春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工作方案》,要求下屬各部門從2022年12月16日起至2023年3月15日,全面聚焦城鎮燃氣、特種設備、危險化學品、煙花爆
《2021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金港高速公路連接柬埔寨首都金邊和該國最大深水海港西哈努克港,是中國路橋按建造—運營—移交模式投資的項目,采用中國設計及質量標準,橫跨5個省份,全長187 05公里,雙向四車道。金港高速公路通車后,從金邊到
總體保持穩定恢復態勢 工業經濟展現
2022年1至10月,浙江省寧波市811家汽車制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2646 8億元,同比增長14 2%。圖為11月19日,工人在領克汽車寧波梅山工廠的總裝車間作業。今年以來,受疫情多發散發、市場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國內工業
14家券商獲首批個人養老金代銷展業資
11月1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個人養老金基金銷售機構名錄》,共37家機構入圍,其中券商14家,銀行16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7家。14家券商包括華泰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申萬宏源、中金財富和長江證券
北京再擔保承保規模超6000億 覆蓋中
北京中小企業融資再擔保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再擔保)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成立14年來已累計承保規模超過6000億元,覆蓋中小微企業(農戶)超過16萬戶次,積極推動北京市中小微企業融資規模不斷擴大。北京再擔保2008年
Copyright @ 2001-2023 www.clzq188.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業時報網 版權所有
網站信息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商業時報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